圖靈數位 - Turing Digital|掌握精準數據,發掘商業價值
圖靈數位 - Turing Digital|掌握精準數據,發掘商業價值

圖靈數位

  • 關於圖靈 
    • 認識黃道育
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圖靈團隊
    • 新聞媒體
    • 文章轉載
    • 加入我們
    • 隱私聲明
  • 合作夥伴 
    • 合作夥伴總覽
    • Mixpanel 產品介紹
    • Mixpanel 服務方案
    • Contentsquare 產品介紹
  • 服務介紹 
    • 服務項目總覽
    • CRO 轉換率優化
    • 數據整合分析
    • 影像處理分析
    • 同意聲明模式
    • 網站數據檢測
    • 埋程式追蹤碼
    • 企業教育訓練
    • 網頁優化測試
    • 線上數據報表
  • 成功案例
  • 試用資源 
    • GA4 檢測工具 2.0 全新升級
    • BigQuery 費用計算器
    • GA4 導入常見問題
    • 網站分析新手村
    • 電商經營大哉問
    • 數據分析白皮書
    • 廣告優化區
  • 數據攻略 
    • 建置 GTM
    • 標準 GA3
    • 新版 GA4
    • Mixpanel
    • AB Tasty
  • GA4 
    • GA4 服務方案
    • GA4 示範資源
    • GA4 使用指南
    • GA4 使用指南 V2
    • GA4 檢核清單
    • GA4 統計表現
  • 即時分析報告
  • …  
    • 關於圖靈 
      • 認識黃道育
  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  • 圖靈團隊
      • 新聞媒體
      • 文章轉載
      • 加入我們
      • 隱私聲明
    • 合作夥伴 
      • 合作夥伴總覽
      • Mixpanel 產品介紹
      • Mixpanel 服務方案
      • Contentsquare 產品介紹
    • 服務介紹 
      • 服務項目總覽
      • CRO 轉換率優化
      • 數據整合分析
      • 影像處理分析
      • 同意聲明模式
      • 網站數據檢測
      • 埋程式追蹤碼
      • 企業教育訓練
      • 網頁優化測試
      • 線上數據報表
    • 成功案例
    • 試用資源 
      • GA4 檢測工具 2.0 全新升級
      • BigQuery 費用計算器
      • GA4 導入常見問題
      • 網站分析新手村
      • 電商經營大哉問
      • 數據分析白皮書
      • 廣告優化區
    • 數據攻略 
      • 建置 GTM
      • 標準 GA3
      • 新版 GA4
      • Mixpanel
      • AB Tasty
    • GA4 
      • GA4 服務方案
      • GA4 示範資源
      • GA4 使用指南
      • GA4 使用指南 V2
      • GA4 檢核清單
      • GA4 統計表現
    • 即時分析報告
預約顧問諮詢
圖靈數位 - Turing Digital|掌握精準數據,發掘商業價值
圖靈數位 - Turing Digital|掌握精準數據,發掘商業價值

圖靈數位

  • 關於圖靈 
    • 認識黃道育
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圖靈團隊
    • 新聞媒體
    • 文章轉載
    • 加入我們
    • 隱私聲明
  • 合作夥伴 
    • 合作夥伴總覽
    • Mixpanel 產品介紹
    • Mixpanel 服務方案
    • Contentsquare 產品介紹
  • 服務介紹 
    • 服務項目總覽
    • CRO 轉換率優化
    • 數據整合分析
    • 影像處理分析
    • 同意聲明模式
    • 網站數據檢測
    • 埋程式追蹤碼
    • 企業教育訓練
    • 網頁優化測試
    • 線上數據報表
  • 成功案例
  • 試用資源 
    • GA4 檢測工具 2.0 全新升級
    • BigQuery 費用計算器
    • GA4 導入常見問題
    • 網站分析新手村
    • 電商經營大哉問
    • 數據分析白皮書
    • 廣告優化區
  • 數據攻略 
    • 建置 GTM
    • 標準 GA3
    • 新版 GA4
    • Mixpanel
    • AB Tasty
  • GA4 
    • GA4 服務方案
    • GA4 示範資源
    • GA4 使用指南
    • GA4 使用指南 V2
    • GA4 檢核清單
    • GA4 統計表現
  • 即時分析報告
  • …  
    • 關於圖靈 
      • 認識黃道育
  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  • 圖靈團隊
      • 新聞媒體
      • 文章轉載
      • 加入我們
      • 隱私聲明
    • 合作夥伴 
      • 合作夥伴總覽
      • Mixpanel 產品介紹
      • Mixpanel 服務方案
      • Contentsquare 產品介紹
    • 服務介紹 
      • 服務項目總覽
      • CRO 轉換率優化
      • 數據整合分析
      • 影像處理分析
      • 同意聲明模式
      • 網站數據檢測
      • 埋程式追蹤碼
      • 企業教育訓練
      • 網頁優化測試
      • 線上數據報表
    • 成功案例
    • 試用資源 
      • GA4 檢測工具 2.0 全新升級
      • BigQuery 費用計算器
      • GA4 導入常見問題
      • 網站分析新手村
      • 電商經營大哉問
      • 數據分析白皮書
      • 廣告優化區
    • 數據攻略 
      • 建置 GTM
      • 標準 GA3
      • 新版 GA4
      • Mixpanel
      • AB Tasty
    • GA4 
      • GA4 服務方案
      • GA4 示範資源
      • GA4 使用指南
      • GA4 使用指南 V2
      • GA4 檢核清單
      • GA4 統計表現
    • 即時分析報告
預約顧問諮詢
圖靈數位 - Turing Digital|掌握精準數據,發掘商業價值

【GA4 廣告優化完全攻略】為什麼廣告投放要搭配 GA4 歸因來看?

· Google Analytics 4

你一定有遇過這種情況,Facebook、Google Ads、LINE Ads 都說「轉換是我帶來的」,每個平台的報表數據看起來都很漂亮,但加總起來卻超過實際訂單量?這是「歸因」不同所造成重複計算的問題。

Section image

文章目錄
一、多平台廣告曝光的轉換重複計算問題

 1. 什麼是「轉換重複計算」?

 2. 為什麼要用 GA4 來判斷轉換歸因

二、GA4 的歸因模型與適用情境

 1. 資料驅動模型

 2. 付費和自然流量最後點擊

 3. Google 付費管道最後點擊

三、利用主攻 / 助攻去判斷轉換成效

 1. 為什麼要利用主攻 / 助攻去判斷轉換成效

 2. 「主攻」與「助攻」的差別

 3. 如何解讀多渠道貢獻?

四、文章總結

一、多平台廣告曝光的轉換重複計算問題

 1. 什麼是「轉換重複計算」?

在轉換發生前,通常用戶不會只接觸到一個廣告。他可能先在 Instagram 看到品牌影片、接著在 Google 搜尋產品評論最後再透過 LINE 廣告點擊購買。每個平台都宣稱「這筆轉換是我帶來的」,結果就是:

  • Facebook 報表顯示 100 筆轉換
  • Google Ads 顯示 80 筆轉換
  • LINE Ads 顯示 50 筆轉換

但實際訂單只有 100 筆。

這就是轉換重複計算的現象,每個渠道都在各自的生態系內追蹤轉換行為,導致「同一個人被重複計算好幾次」。

→ 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平台之間並不互通,每個廣告平台並不知道用戶曾經透過其他廣告造訪過網站,所以只要廣告被點擊並且有購買行為,平台就會將這個行為認列為轉換。造成每個平台轉換數據都很亮眼,實際訂單數卻有落差。

2. 為什麼要用 GA4 來統一歸因

GA4 以「使用者」為核心,整合跨裝置、跨渠道的行為軌跡。不論使用者是從哪個平台點擊進站,GA4 會用統一的規則去判斷哪個接觸最該被算功勞。哪個渠道真的帶來轉換、哪個是助攻推進?

在下一段的文章,筆者會帶著大家認識 GA4 歸屬功勞的判斷依據。

二、GA4 的歸因模型與適用情境

GA4 提供多種

歸因模型(Attribution Models),讓行銷人可以從不同角度評估廣告貢獻,判斷哪個接觸點應獲得轉換功勞;過去 GA4 提供七種歸因模型,筆者在之前的文章已有詳細介紹過。

完整閱讀:【廣告優化】廣告如何帶來轉換?帶你認識 Google 的歸因模型!

不過自 2023 年 11 月起 只剩下三種歸因模型,下面為大家介紹:

1. 資料驅動模型

資料驅動歸因(Data-Driven Attribution, DDA)不是用固定公式計算,而是根據「你帳戶裡實際發生的使用者行為數據」動態學習與分配轉換貢獻。更貼近真實使用者行為。透過機器學習分析實際的轉換路徑,能更精準地分配每個接觸點的貢獻。找出

哪些接觸點出現時,轉換機率顯著上升,再去分配權重。

Section image

每個帳戶的權重會不太一樣,取決於你的品牌或廣告導向。不同的廣告目的(例如導購 v.s. 曝光),轉換功勞的分配也就有所差異。

缺點:資料驅動歸因需要依據你帳戶內的數據資料學習,所以如果資料的轉換量太少,模型的學習效果就有限;而且 Google 並沒有真的跟大家分享他的認列一句與判斷標準,換句話說,行銷人要想知道「為什麼是這樣分配?」也無從釐清。

2. 付費和自然流量最後點擊

這個模型會把 100% 的轉換功勞,歸給使用者在轉換前最後一次點擊的來源(不包含直接流量 direct)。無論前面經過多少廣告觸及,只要最後是從哪個來源點擊並完成轉換,那個來源就被算成主要功臣。

Section image

這個模型最適合用來快速判斷「哪個管道最擅長收單」。像是搜尋廣告、品牌關鍵字或再行銷廣告,通常在這個模型中表現最好。

缺點:它就無法反映中途助攻的廣告價值,因此在品牌曝光或多階段的行銷活動中,很容易就低估了上游管道的貢獻。

3. Google 付費管道最後點擊

「最後點擊」的邏輯一樣,但是這個模型只關心 Google 生態系的付費流量(例如 Google 搜尋廣告、YouTube Ads等)。如果使用者的最後一次互動是來自這些管道之一,那轉換功勞會完整歸給該廣告;但若最後一步是來自 Facebook、LINE Ads 或自然流量,則不會被納入。

Section image

這個模型可以說是專為 Google 生態系而設的歸因,想要單看 Google Ads 投放效果的品牌。用來檢視 Google 廣告的「直接轉換貢獻度」,常見於內部或代理商廣告成效分析報告中。它能幫助你更清楚地衡量在整體行銷組合中,Google 廣告實際帶來多少最後轉換。

缺點:也因為它偏心單一生態系,如果同一路徑有好幾個接觸點,只要轉換前的最後接觸點屬於 Google生態系 的一員就會判給它。在「跨平台比較」時很容易高估 Google 的表現,而忽略了其他平台在路徑中的價值。

前面有說到,一個完整的轉換路徑不會只接觸到一個渠道/廣告,每個接觸點的功勞歸屬問題就變得很重要,下一段文章就要跟大家說明我們建議的歸因判斷方式,利用「主攻」與「助攻」這兩個指標去判斷成效。

註:「最初點擊(First Click)、線性(Linear)、時間衰減(Time Decay)及位置型(Position-Based)」這四種模式已於 2023 年 11 月起停止使用。

三、利用主攻 / 助攻去判斷轉換成效

1. 為什麼要利用主攻 / 助攻去判斷轉換成效

轉換不是單一事件,而是一連串使用者行為路徑的累積。一位消費者可能先看到 Facebook 的品牌貼文,接著在 LINE 收到活動訊息,最後才透過 Google 搜尋點擊廣告下單。整個過程中,每一個接觸點都參與了轉換,但影響力不相同。如果只看「哪個平台帶來轉換」,就會錯估廣告成效。這種歸因分析的方法能協助行銷人更全面地判斷:

Section image
  • 哪些渠道在建立品牌或商品印象(助攻渠道)
  • 哪些渠道適合推動成交(主攻渠道)

2. 「主攻」與「助攻」的差別

區分不同渠道在轉換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,可以分為「主攻」、「助攻」兩種。
主攻型廣告 vs. 助攻型廣告

Section image

主攻渠道負責促成成交,也就是轉換前的最後一步;助攻渠道的作用是推進決策、提供資訊或建立品牌形象,不會直接帶來轉換,但可以讓使用者在遇到主攻廣告時更快地做出購買決定。

如果只投放主攻型廣告,受眾可能對品牌不熟悉,對產品的信任度不足,最終轉換率會受影響;反之,如果只投放助攻型廣告,雖然品牌曝光度高,但缺乏能推動成交的關鍵接觸點,轉換率也會偏低。

➡ 所以我們建議可以追蹤每一個渠道的貢獻,投放廣告時就可以針對不同目標分配對應的廣告素材

3. 如何解讀多渠道貢獻?

有了主助攻的概念後,就可以追蹤各自在不同渠道中的成效:

Section image

tiktok / ads 的助攻轉換比主攻轉換好,強調觸及和建立印象,讓潛在客戶對產品開始產生興趣。google / cpc 的主攻轉換比助攻轉換好,可以投放優惠活動廣告,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決策,把有意願購買的客戶轉化為實際訂單。

Section image

我們已經知道 google / cpc 的主攻轉換比助攻轉換好,往下對比廣告活動的表現,如果有個廣告活動在 google /cpc 的輔助轉換更優於主攻轉換,可以考慮換到輔助轉換更好的渠道做投放,效果會更好。

四、文章總結

GA4 現行的三種歸因模型各有限制:最後點擊模型只把功勞歸給轉換路徑中的最後接觸點;Google 廣告付費管道最後點擊模型偏向 Google 系統,容易讓跨平台成效失真;而以數據為準模型如果數據量不足,學習能力也會受限,無法完整反映真實貢獻。

如果你想更客觀地掌握每個渠道在轉換過程中的角色,圖靈數位的「即時分析報告」可以提供完整的廣告轉換分析。將各渠道的主攻與助攻比例視覺化呈現,並整合轉換成效與實際收益,讓你不用自己匯出整理資料,就能清楚掌握各渠道貢獻,快速調整投放策略,提升廣告 ROAS。

Section image

除了可以幫你找出主攻/助攻以外,我們還會計算出轉換路徑覆蓋率,告訴你「該廣告活動出現在你的轉換路徑中的比例」無論是主攻還是助攻,只要比例越高就代表它經常參與轉換的過程。

轉換路徑覆蓋率計算公式:出現該廣告活動的路徑數÷轉換路徑總數×100%

假設轉換路徑總數有100筆,A廣告活動參與 30 筆轉換路徑,這樣覆蓋率就是30%。

有興趣想親自體驗即時分析報告,歡迎點擊下方按鈕填寫【詢問表單】,我們的專員會在上班時間主動與你聯繫喔:)

馬上預約諮詢

Section image

訂閱
上一篇
【GA4 廣告完全優化攻略】常見廣告成效指標:CPA、CTR、CPC、ROAS 到 GA4 數據應用
下一篇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