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品牌在看廣告成效時,大多仰賴廣告後台提供的指標。但是廣告後台看到的永遠都是「廣告平台自己算給你的數字」。無法判斷使用者真正的購買路徑,也看不到每一個廣告在轉換過程中的真實影響力。
因此越來越多電商品牌開始會搭配 GA4,去追蹤更完整的轉換行為、用戶路徑與跨渠道成效差異。而在這個基礎上,我們開發了一個可以直接看「廣告真實貢獻」的指標:轉換貢獻度,以便幫助大家更快速檢視廣告成效。
文章目錄
一、為何電商需要搭配 GA4 看廣告成效?
1. 為什麼不能只看廣告後台?常見的3個盲區
2. GA4 能補足什麼廣告後台沒有的數據
二、什麼是「轉換貢獻度」?
1. 貢獻度是什麼?
2. 貢獻度怎麼算?看三大指標
三、如何利用「貢獻度」判斷廣告表現
1. 用貢獻度做「素材優化」
2. 用貢獻度做「投放預算分配」
四、文章總結
一、為何電商需要搭配 GA4 看廣告成效?
1. 為什麼不能只看廣告後台?常見的3個盲區
很多品牌在投放廣告時,第一層都會看「廣告後台」數據,但常常遇到三個盲區:
盲區 1:廣告後台只能看到「自己的貢獻」,不是整體成效
Google 只會告訴你 Google 有貢獻,Meta 只會告訴你 Meta 有轉換。如果只看 ROAS,會發現每個平台都會說自己很棒,但沒辦法告訴你「是哪個管道實際真正帶來關鍵影響」。
盲區 2:看得到轉換,卻看不到「過程」
只要成功觸發轉換條件,廣告後台就會把功勞算給自己。但用戶其實往往不是「看一次廣告就買」,而是:先在 IG 看到,然後搜尋品牌、看部落客文章,最後自己點進官網才完成購買。
如果你只看到廣告後台,你永遠都抓不到用戶的「完整被行銷的歷程」,很容易因此誤分預算給每個都說自己好棒的廣告平台。
盲區 3:無法判斷素材問題還是網站問題
例如:
- 點擊率很高但購買很低 → 是頁面問題還是受眾錯了?
- 加入購物車很多但成交率低 → 是價格、物流還是付款方式?
廣告後台看不到進站後的行為,要 GA4 才能回答這些問題。
2. GA4 能補足什麼廣告後台沒有的數據據
GA4 能看到:
- 電商事件層級:add_to_cart、begin_checkout、purchase
- 行為流量層級:進站來源、參與度、跳出率
- 跨渠道路徑:每個接觸點在整條轉換路徑中的作用
- 前期 / 中期 / 後期流量分類:用來拆解投放策略是否平衡
GA4 並不是替代廣告後台,而是讓你看到廣告後台「無法做到」的數據,補上從廣告進來後中間那段你原本看不到的過程。
但是 GA4 也有缺點:GA4 雖然看得到整條路徑,但它沒辦法公平地將「轉換功勞」分配給每一個接觸點。即使現在有「以數據為準模型」會從你資料庫裡面學習演算,但你永遠不會知道它是怎麼算的,終究是行銷人沒有辦法解釋的「黑盒子」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開發「媒體轉換貢獻度」指標:不是看最後誰成交,也不是交給系統盲算,而是具體衡量每一個廣告在整個轉換流程中的真實貢獻力。
二、什麼是「轉換貢獻度」?
1. 「貢獻度」是什麼?
廣告「貢獻度」是一種 回朔用戶轉換路徑,量化每支廣告對「最終成交貢獻」程度的模型。模型的核心價值是:不是只看誰轉換訂單,而是每個有幫忙「推進用戶完成購買」的都該有功勞。所以即使某支廣告不是轉換數最高的,也有可能獲得高分,因為它很可能在轉換的前期、中期就發揮了作用。
這是 GA4 原生報表無法做到的。
2. 貢獻度怎麼算?看三大指標
目前貢獻度模型由以下三大指標綜合計算:
- 轉換數:廣告實際帶來的訂單數或目標轉換數,例如直接購買、填寫表單。
- 進站流量:廣告帶來的進站人數。雖然不是轉換最後接觸點,但成功吸引用戶觸及進站。
- 互動率:進站後有參與行為(加入購物車、瀏覽頁面等),有互動率表示用戶有高購買意願。
綜合上述三個指標各自代表的含義,會比單純看 ROAS、CPC、CTR,更貼近真實投放的用戶反應與廣告貢獻。
3. 貢獻度 vs GA4 報表:差在哪?
- 整合性
GA4 的報表設計專注於針對特定分析提供資料報表,例如:流量表現要去流量開發報表,廣告轉換分析要去轉換路徑報表。變成同一支廣告,想看流量又想看轉換表現,還要開兩張報表相互比對。
貢獻度模型把轉換數和進站流量作為指標統計,就可以省去資料散落在 GA4 各處要花時間一個一個抓的問題,只要看貢獻度就可以確定廣告「有在好好做事」。
- 資料細緻度
GA4 雖然有提供歸因路徑報表,可以看到廣告的前、中、後接觸期有哪些管道,但沒辦法進一步比對廣告成效,或是統計這些管道的「輔助轉換」次數,實際上對於廣告層級的優化有限,,容易錯殺那些「有幫助只是沒有轉換」的廣告。
希望解決這個問題,就可以使用貢獻度模型。因為貢獻度是統計了轉換數、進站流量和參與度三大指標,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廣告的表現。
三、如何利用「貢獻度」判斷廣告表現
如果你現在優化廣告是根據:
- 看 ROAS 決定要不要加碼
- 看 CTR、CPC 判斷素材好不好
- 看轉換數決定要不要停掉某支廣告
那其實很容易就被廣告的表現成效給騙了,無法真正做到行銷策略的優化。想讓廣告成效越高,關鍵是要找到真正值得留的廣告素材,以及避免砍掉其實很重要、但轉換結果不亮眼的廣告。
1. 用貢獻度做「素材優化」
如果你正在調整素材優化,觀察了 CTR、CPC、轉換數,那你一定遇過這種情況:
A 廣告:CTR 很高但沒有轉換數
B 廣告:CTR 普通但轉換數很好
看到A、B兩個廣告,你會下意識就砍掉A廣告,結果一砍掉A廣告整體 ROAS 就往下掉。因為A廣告最擅長幫你帶進訪客,砍掉它反而斬斷了大多數人進站的路線。
這個時候,貢獻度就可以幫助你判斷那些看起來效果不好的素材,是不是其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?
2. 用貢獻度做「投放預算分配」
傳統的做法,ROAS 高就加碼, ROAS 低就減碼或停掉。
但實際應該是:
- 「真正驅動消費決策」的廣告 → 加碼
- 「只吃最後點擊轉換」但沒助攻價值的 → 控制預算
- 「品牌層級曝光」但持續高貢獻度的 → 保留與測試素材
貢獻度能幫你做到這件事:
- 找出前中期關鍵廣告
- 找出正在消耗預算但無效的廣告
這樣預算就不會「被 GA4 結果誤導」,也不會亂砍影響整體投放效率。
四、文章總結
如果你現在廣告成效不穩定,卻不知道素材該留誰、預算該怎麼分,不是你不會投廣告,而是你的數據被分散在不同平台,導致行銷決策像「缺一塊拼圖」,看不到全貌。
圖靈數位專為電商行銷人做了一張「廣告優化指南」報表,幫你把分散的數據統整成能下決策的資訊!
媒體轉換貢獻度提供三種形式的視覺化圖表分析:氣泡圖看各渠道的貢獻度和進站流量,長條圖直接看主攻/助攻比例,曲線圖看長時間的管道趨勢。
自動化整理轉換貢獻度排行榜,並比較當週與前一週表現,提醒哪個廣告活動可能需要優化調整。
媒體轉換貢獻度總表,利用篩選器可以檢查同一來源/媒介內的廣告活動各項指標,包含轉換路徑覆蓋率、主攻轉換佔比及互動率,協助你找出不同廣告活動的行銷目標。
如果想進一步體驗看看廣告整合報表,使用貢獻度模型參與行銷決策,歡迎點擊下方按鈕填寫【詢問表單】,我們的專員會在上班時間主動與你聯繫喔:)
若想獲得更多 GA4 最新資訊與教學文章,歡迎填寫以下表單,訂閱【 圖靈數位 】電子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