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GA4 廣告優化完全攻略】電商行銷必懂的 GA4 轉換指標與報表位置
【GA4 廣告優化完全攻略】電商行銷必懂的 GA4 轉換指標與報表位置
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:GA4 的報表很多、數據更多,但能挖出洞察的卻有限?
廣告投下去之後,下一步就是觀察數據、持續優化。但面對成千上萬筆資料,行銷人最常卡關的問題就是:「這些數據到底該怎麼看?」其實,GA4 裡藏著一堆能幫你看清楚轉換關鍵、優化廣告效率的指標。這篇文章將帶你拆解電商最該關注的 GA4 指標,並教你如何透過報表快速看懂成效、調整策略。

文章目錄
一、電商常看的轉換指標有哪些?在 GA4 哪裡可以看到?
二、流量行為指標
1. 工作階段
2. 來源媒介
三、使用者屬性指標
1. 使用者
2. 新使用者 v.s. 回訪客
四、轉換成效指標
1. 加入購物車率
2. 網站轉換率
五、文章總結
一、電商常看的轉換指標有哪些?在 GA4 哪裡可以看到?
在 GA4 裡,每一個「事件(Event)」都代表使用者的一個動作:點了哪個按鈕、看了哪個頁面、加不加購物車,全部都可以被記錄下來。對電商行銷來說,這些事件不只是數據,而是了解顧客行為的重要線索。
GA4 的核心指標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:
- 流量行為指標(是誰來、是從哪裡來)
- 使用者屬性指標(訪客是誰、是哪一類人)
- 轉換成效指標(有沒有買商品、買了多少商品)
以下筆者整理出電商團隊最常追蹤的六大 GA4 關鍵數據,幫你一次看懂哪些指標才是真的「該花時間看」的。
二、流量行為指標
這類指標用來了解網站「流量規模與來源」,協助你判斷:流量從哪裡來?哪些渠道最有效?是判斷廣告預算配置與素材成效的第一步。
1. 工作階段(Sessions)
指的是使用者從進入網站開始,到離開前所發生的一連串互動行為。不只是「點開一次網站」,而是代表一次「實際的互動歷程」。在 GA4 裡,只要訪客在 30 分鐘內有持續互動,都算在同一個工作階段裡。因此工作階段比「人數」更能表示有效流量。
2. 來源/媒介(Source / Medium)
能讓你看出「流量從哪裡來」,例如:
- google / organic:自然搜尋流量
- facebook / cpc:付費廣告流量
- edm / email:電子報流量
➡ 這兩個指標要在哪裡看?
路徑:報表 → 獲客 → 流量開發

流量開發報表可以一併看到上述兩個指標,但是很多人用 GA4 都有一樣的困擾 ...

➡ 你可能會覺得預設報表很不直覺、非常難閱讀,所以我們通常會建議另外製成視覺化分析報告:

來源/媒介 和 廣告活動 一起看,可以交叉比對來源渠道和廣告素材表現。結合 工作階段 分析,就能看出哪個來源渠道「很會帶人進來」。再觀察每個 來源/媒介 的「參與度」進一步判斷流量品質。
工作階段、總人數多、參與度高的流量,才是「真正有效的高互動流量」。
工作階段、總人數多、參與度高的流量,才是「真正有效的高互動流量」。
反之,如果某來源的工作階段很高,但參與度低,代表使用者雖然進站,但沒有深入瀏覽或產生行為,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廣告內容與著陸頁落差太大,或吸引了不符合目標的受眾。
三、使用者屬性指標
從「流量行為指標」我們已經可以知道網站有多少人進站、哪些渠道帶來最多流量。想提升行銷成效就必須進一步了解,這些流量背後的「人」是誰?所以我們接著要看「使用者屬性指標」。
1. 使用者(Users)
「使用者」代表實際造訪網站的人數,是你行銷活動的真實觸及量。不同於工作階段(Sessions),GA4 會依照使用者 ID 去除重複造訪,是真正有參與的獨立訪客。
2. 新使用者/回訪客(New v.s. Returning Users)
判斷進站的人是第一次認識你的新朋友,還是已經多次回訪、對品牌熟悉的老朋友。
➡ 在哪裡看新舊客?獲取新客報表
路徑:報表 → 獲客 → 獲取新客

觀察使用者屬性指標,目的是要看懂顧客輪廓,找出對的關鍵族群,針對他們做個別行銷。但是 GA4 的新客報表分析無法直接看出新、舊客的購買率 ...

➡ 所以我們會建議使用自建報表,就可以直接放上平常習慣觀看的指標:

從流量指標往右比對,「使用者」可以知道整體受眾規模,「新客比」可以往下拆解是新客還是舊客佔得多,結合兩者一起看,就能掌握品牌目前的成長動能和穩定度。
- 新客比高、使用者數高:
表示行銷曝光成功,品牌正在被更多人看到。下一步要關注的是「新客轉換率」,把這些新使用者轉成首次購買的客戶。 - 使用者總數穩定、新客比低:
代表品牌具備黏性與信任度,來的人都是「回訪客」,可以針對會員經營或再行銷設計「回購活動」或「會員升級獎勵」,提升顧客價值。
使用者屬性指標讓你進一步判斷「流量的質量」,而不是只有數量規模。知道誰來、怎麼來,才能設計精準行銷,針對不同客群提升互動和轉換率。
使用者屬性指標讓你進一步判斷「流量的質量」,而不是只有數量規模。知道誰來、怎麼來,才能設計精準行銷,針對不同客群提升互動和轉換率。
四、轉換成效指標
這一類的指標關乎購買歷程的最後階段,也就是「有沒有成交」,是直接反映整體行銷與廣告的成效。
1. 加入購物車(Add to Cart)
加入購物車是對商品產生明確購買意願的第一個訊號,代表顧客對商品感興趣。可以了解多少人對商品有興趣,幫助我們判斷商品吸引力、價格策略或頁面設計是否到位。
2. 轉換率(Conversion Rate)
轉換率代表「有多少流量最後完成購買」,在 GA4 報表裡面主要分為兩種:工作階段轉換率和使用者轉換率。可以看「購買者比率」指標,也就是真正有結帳的顧客比例:
計算方式:有轉換的人數 ÷ 總造訪人數。
計算方式:有轉換的人數 ÷ 總造訪人數。
單看「加入購物車」只能知道多少人有購買意圖,看「轉換率」能看到最後有多少比例的人實際成交。把這兩個指標結合起來,可以看出顧客「從想買到真的買」的過程。
- 加入購物車高、轉換率低 → 結帳體驗問題
這代表商品有吸引力,但使用者在最後階段放棄。
常見原因可能是運費計算不清楚、缺乏常用付款方式、結帳流程太複雜 - 加入購物車少、但轉換率高 → 精準但流量不足
意圖強、成交率高,很有可能是高品質流量。可以增加此類受眾的導流預算,或是分析這群使用者的來源和內容愛好,複製成功模式。
➡ 也可以利用「漏斗探索」報表自訂購物流程,分析銷售漏斗流失點了解使用者在哪一步驟離開
自訂購物流程:
- 步驟 1:瀏覽商品(view_item)
- 步驟 2:加入購物車(add_to_cart)
- 步驟 3:開始結帳(begin_checkout)
- 步驟 4:完成購買(purchase)

漏斗型報表分析消費流程,找出哪個階段的流失率過高,針對這個地方進行優化。
以上圖為例,我們可以發現「查看商品」後流失率高達 90.21%,代表使用者在看到商品後,幾乎沒有進到下一步加入購物車。不是廣告素材沒有效,是商品頁面出了問題,可能是因為商品資訊不足、價格不明確或是行動按鈕不明顯,應該調整商品頁呈現。
五、文章總結
GA4 的好處在於它不只記錄數據,還能協助我們拆解使用者行為的全貌。從流量、受眾到轉換,每個指標都能加速電商行銷的決策邏輯,讓你不再只看「有多少人來」,而是知道「他們為什麼會買」。
但我們也知道,GA4 介面不直覺、報表邏輯需要時間上手、還有數據延遲的老毛病。
所以如果你覺得 GA4 數據更新太慢,還有點難用,
➡ 圖靈數位的「即時分析報告」 就是專為電商行銷團隊打造的實戰型報表。

我們整合了 GA4 的電商核心指標,而且介面更直觀,還突破了 24 – 48 小時的數據延遲的最大痛點。不管你是想要追蹤轉換率、訂單流程優化,還是即時廣告成效,都能在一頁畫面中即時掌握!
有興趣想親自體驗即時分析報告,歡迎點擊下方按鈕填寫【詢問表單】,
我們的專員會在上班時間主動與你聯繫喔:)
若想獲得更多 GA4 最新資訊與教學文章,歡迎填寫以下表單,訂閱【 圖靈數位 】電子報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