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
【廣告優化】廣告如何帶來轉換?帶你認識 Google 的歸因模型!

2021年5月7日

為了獲得曝光、吸引注意、帶來轉換,你可能會選擇投放廣告來達成目標,並且從後台檢視成效來優化廣告,但是在這個多媒體的時代,單一曝光的管道其實不容易達成任務,而是需要多個管道彼此合作,互相幫助,這篇文章我們會告訴你,廣告是如何計算轉換的?

文章目錄

一、廣告如何帶來轉換
  1、行銷漏斗與廣告的關係

  2、攤開小明的顧客旅程
  3、廣告轉換的計算方式

  4、Google Analytics 和 Google Ads 轉換之間的差異

二、Google 的歸因模型
  1、最終互動

  2、最終非直接點擊
  3、最終 Google Ads 點擊

  4、最初互動

  5、線性
  6、時間衰減

  7、根據排名

一、廣告如何帶來轉換

1、行銷漏斗與廣告的關係

網路世代購物的流程跟以前很不一樣,不再只是線性的流程:看到商品,受到吸引,完成購買,而是會有「猶豫」跟「比較」兩種元素加入購物流程,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透過廣告不停與消費者溝通,提高他們的購買意願,最終達成購物。

我們可以這樣的一個決策流程用 AIDA 四個階段來表示:

A ( Attention ) = 小明無意間注意到產品或是相關的廣告。

I ( Interest) = 開始認識產品,進而對產品產生興趣。

D ( Desire ) = 這個階段小明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購買商品,一直被廣告打到。

A ( Action ) = 小明下訂決心要購買,最後完成轉換。

2、攤開小明的顧客旅程

假如我們把攤開小明的顧客旅程,你會發現小明在完成購買之前,跟很多不同類型的廣告互動過,包含 Google 廣告、EDM 推播、 LINE 推播與 Facebook 廣告,最終小明主動搜尋到網站,完成購買,我們可以說這四個廣告在某種層度上都有幫助,這讓我們不禁納悶一件事情:請問這個轉換到底應該算在哪一個廣告上面呢?

3、廣告轉換的計算方式

每一個廣告渠道的轉換機算方式都有點不太一樣,這邊我們舉兩個為例:
Google Ads 的轉換回溯期有 30 / 60 / 90 天三種方式

Facebook Ads 的轉換回溯期有點閱後 7 天 / 瀏覽後 1 天兩種方式

這邊要跟大家介紹一下何謂「轉換回溯期」?當使用者點進廣告之後,身上就會多一個轉換回溯期的標籤,只要在轉換回溯期的有效期間之內達成轉換代碼(完成購物),這個廣告就會算功勞。

而小明的購物流程時間剛好同時符合 Google Ads 跟 Facebook Ads 的轉換回溯期,在上述的情況之下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,那就是這兩個廣告後台系統都會各自產生一個轉換,但是這樣會很麻煩,因為這個轉換被重複認列了。

4、Google Analytics 和 Google Ads 轉換之間的差異

從上述的表格你會發現兩者的計算方式不太相同:

・Analytics 在同一個工作階段中,只要交易 ID 相同的交易不會重複計算次數,都只會算一次。

・Google Ads 的轉換動作可由使用者自訂,可以選擇「一次轉換:每次廣告點擊一次」或是「每次轉換:每次廣告點擊多次」。

【 轉換數的迷思:後台的數字不太精準欸 】

只要使用者在同一個工作階段內點擊多個廣告而完成一個轉單,實際上只有一次轉換,但是各個廣告平台可能都會產生一個轉換,因此轉換次數還是以網站後台的實際數字為主,廣告平台的轉換次數則是用以評估該平台內所有廣告的表現好壞。

二、Google 的歸因模型

歸因模型就像是公司的業務獎金一樣,假如今天訂單是由一位業務A獨自談成,那業績獎金當然也是由業務A領取,但是假如今天訂單是由一位業務A陌生開發,業務B接續洽談,最後由業務C簽約,那請問業務獎金應該如何分配?因此 Google 就提出了七種轉換歸因的模型,讓你選擇每次促成轉換的廣告成效該如何計算,可以更了解深入解析廣告成效,這邊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七種歸因模型。

1、最終互動

第一種是一般人心中普遍認定的模型 - 最終互動:不管今天小明經歷過了幾個廣告完成轉換,功勞都會算在最終接觸點身上。

2、最終非直接點擊

第二種是目前 Google Analytics 後台轉換的預設模型 - 最終非直接點擊:不管今天小明經歷過了幾個廣告完成轉換,功勞都會算在倒數第二個接觸點身上。

3、最終 Google Ads 點擊

第三種是對 Google Ads 廣告非常友善的模型 - 最終 Google Ads 點擊:不管今天小明經歷過了幾個廣告完成轉換,功勞都會算在最後一個跟 Google Ads 有關的廣告身上,因為其他節點都跟 Google Ads 無關,所以功勞會算給第一個 Google Ads。

4、最初互動

第四種是用來判斷曝光型廣告成效的模型 - 最初互動:不管今天小明經歷過了幾個廣告完成轉換,功勞都會算在第一個接觸點身上。

5、線性

第五種是平均分配廣告成效的模型 - 線性:不管今天小明經歷過了幾個廣告完成轉換,功勞都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接觸點身上。

6、時間衰減

第六種是依照時間遠近分配廣告成效的模型 - 時間衰減:不管今天小明經歷過了幾個廣告完成轉換,功勞依照時間的遠近分配,大部分的功勞都會歸給距離達成轉換最近的接觸點。

7、根據排名

第七種是依照廣告排序分配廣告成效的模型 - 根據排名:不管今天小明經歷過了幾個廣告完成轉換,功勞依照時間的遠近分配,大部分的功勞都會歸給最初與最終的接觸點。

當然從資料科學的角度來看歸因模型也不只這七種,其他的分析系統可能還會包含J型、逆J型⋯等等,確實不應該只使用這七種模型去分配廣告的轉換,感覺還是會有被遺漏的地方,因此在下一篇我們將帶大家認識功勞歸屬系統,輕鬆利用多種歸因模型去判斷廣告的成效,更有效的排除無效廣告。

假如你對於功勞歸屬系統感興趣,歡迎到【 專屬頁面 】了解更多,或是直接申請【 免費試用 】,我們隨時都有分析師在線上協助支援,請不要客氣!大膽地提出你的問題!

更多 GA 教學相關閱讀:

【 廣告優化 】

【 GA4 導入與轉移 】

【 Google Analytics 4 Property 】

【 Google Analytics 】

【 Google Tag Manger 】

【 Google Looker Studio 】

【 實際應用 】